選擇拋光漿的核心是“材質匹配 + 需求對應”—— 先明確待拋光材質的硬度和特性,再根據 “修復劃痕” 或 “提升光澤” 的核心需求,選擇合適研磨粒徑的產品,即可實現高效、安全的表面精加工效果。
?
拋光漿的使用方法需結合待拋光材質(如金屬、石材、木材、塑料等)和具體場景(家居養護、工業加工、精密修復)調整,核心邏輯是 “清潔預處理→匹配工具與力度→分階段拋光→后續養護”。
無論拋光何種材質,基礎流程可分為4步,核心是“先預處理、再精準拋光、最后收尾”:
表面預處理:清潔 + 評估
用干布或軟毛刷去除表面灰塵、碎屑;若有油污(如金屬廚具、皮革制品),需用中性清潔劑(如肥皂水)擦拭,晾干后再拋光(油污會影響拋光漿附著,導致效果不均)。
評估表面狀況:標記劃痕、氧化層位置(如石材臺面的細小裂紋、金屬的銹跡),根據損傷程度選擇 “粗拋→精拋” 的分步策略(淺劃痕可直接精拋,深劃痕需先粗拋去除)。
工具與拋光漿準備
工具選擇:軟質材質(皮革、塑料、木材)用棉布、海綿、棉簽;中硬度材質(石材、鋁合金)用百潔布、羊毛輪;高硬度材質(不銹鋼、花崗巖)或大面積拋光(如汽車輪轂)用電動拋光機(搭配拋光墊 / 羊毛輪) 。
取漿量:少量多次(如家居養護每次取黃豆大小,工業加工按需調整),避免浪費或殘留過多難以清理。
分階段拋光(核心步驟)
涂抹:將拋光漿均勻涂抹在待拋光區域(小面積用棉簽點涂,大面積用海綿擦拭),避免堆積(堆積會導致局部研磨過度)。
研磨方向:盡量沿材質紋理(如木材順木紋、金屬沿拉絲方向)或順時針 / 逆時針統一方向,減少交叉劃痕;軟質材質(如皮革)力度要輕,硬材質可適度加壓。
分級拋光:若表面損傷較深,先用水磨片 / 粗磨拋光漿(粒徑 10-50μm)去除大劃痕,再換精磨拋光漿(粒徑 1-10μm)細化,最后用鏡面拋光漿(粒徑<1μm)提光,每步后用干布擦凈殘留再進行下一步。
收尾與養護
拋光后用干布或清水(金屬、石材可用)徹底擦凈殘留拋光漿(殘留會導致表面發烏、粘灰)。
部分材質需后續保護:如金屬件可涂防銹劑,石材 / 皮革可噴專用保護劑,木材可涂木蠟油,延長光澤持久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