拋光漿的粒度直接決定拋光效率、表面粗糙度和最終光潔度,整體呈現 “粒度越粗,切削力越強;粒度越細,表面越光滑” 的規律,具體影響如下:
?
一、不同粒度對拋光效果的影響
1. 粗粒度(100-800 目)
核心作用:快速去除工件表面的毛刺、氧化層、劃痕等缺陷,屬于 “粗拋” 階段。
效果特點:拋光效率高,但會在表面留下較深的研磨痕跡,表面粗糙度(Ra)較高(通常 Ra 0.8-3.2μm)。
適用場景:工件初始表面質量較差,需先進行粗拋整形,為后續精拋打基礎。
2. 中粒度(800-3000 目)
核心作用:細化粗拋后的表面痕跡,屬于 “中拋” 過渡階段。
效果特點:切削力適中,既能去除粗拋痕跡,又不會產生新的明顯劃痕,表面粗糙度降至 Ra 0.2-0.8μm。
適用場景:連接粗拋與精拋,提升表面平整度,為鏡面效果做準備。
3. 細粒度(3000 目以上)
核心作用:進一步細化表面,提升光潔度,甚至達到鏡面效果,屬于 “精拋” 階段。
效果特點:切削力弱,拋光效率低,但能最大程度降低表面粗糙度(Ra ≤0.2μm),呈現高光潔度。
適用場景:對表面質量要求高的工件,如光學鏡片、金屬鏡面裝飾件、精密儀器零部件。
二、關鍵影響因素
粒度均勻性:粒度分布均勻的拋光漿,研磨痕跡更一致,表面光潔度更穩定;若粒度混雜,易出現局部劃痕。
工件材質適配:高硬度材質(如金剛石、不銹鋼)用粗粒度拋光漿時,需控制壓力避免劃痕;軟質材質(如鋁、塑料)則需選擇較細粒度,防止磨料嵌入表面。
拋光工藝匹配:粗粒度適合高轉速、大壓力拋光;細粒度需配合低轉速、小壓力,避免磨料破碎影響效果。